《超越人性》

李大霄 贾肖明 32个笔记


序一 投资是一场心态的修炼

◆ 有一个小理念:在社会中,如果对社会有益,就是有用之人;如果有损于社会,则是坏人;既无益又无损,则是无用之人。以此为鉴,虽然市场风云变幻,但是一直以来我力求观点清晰。很多朋友都劝我模糊一些,因为模糊最容易而且最省力,但愚以为这不仅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且自己也将变为无用之人。文章还是有观点与结论为好,报刊杂志版面虽小,但需要纸张亦有成本,我希望能够发挥一点的作用。对人有用之时我才感到生命尚有一丝价值。

◆ 愚所做的所有努力,希望对有缘者有所帮助,他日遇小女有需要时,若能够给予一些便利,就非常满足了。出书之举,势必殃及梨枣,平生最喜树木,负罪之余,只有将来多支持林木之公司以补过了。

投资股票,我们来算一笔账

◆ 从股票、债券、现金的配置来看。在6124点的时候,配股票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配债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向。但现在债的空间已经减少。随着利率水平的大幅下降和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股票的价格也渐渐回到合理的价格,特别是减息使股息率已经和利率相接近,这个时候适当增加一些跌出价值的股票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总的来说,现金的收入渐渐减少,债券渐渐成为鸡肋,而股票慢慢带来希望,这说的当然是好股票。然而实体经济的情况还没有出现迅速的好转,现在配置股票的人也许是要受到每天、每月、每年出来的坏消息的打击,但是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成功是轻易得来的?这是长线的投资者必然要经过的痛苦的磨炼,但这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够拥有的能力,也不是每个投资者愿意去经历的磨炼。我的体会是,最难炼就的还是心态。但风险往往在万众瞩目时,而机会却在无人问津处。

怎样正确选择和理解股票评论

◆ 现在很多投资者都习惯于接受免费的信息而非付费,而独立的研究机构因为得不到生存的经费而难以维计,要想盈利,必然要在免费的基础上用其他的手段来赚钱,这就使很多投资者一边开心地享受免费的信息,一边痛恨地指责黑嘴,谁也没有想到该给诚实的独立机构给以合理的利润。这个社会有没有给长期担任活雷锋之人以报酬?哪怕只有一点点?挑选一个不受到受雇商业机构所左右其观点的、愿意当活雷锋的评论员甚为重要,只是比较难找。

巴菲特永远是投资之神

◆ 至于巴菲特在2008年投资的股票巨亏达到了50%以上,而趋势投资者的代表索罗斯空仓躲过劫难,李大霄认为,哪种投资行为都会有人亏有人赚,不然,巴菲特此前赚的钱又是谁亏的呢?并且,最重要的是巴菲特还有钱,当他认为股票下跌50%可以购买的时候,并不代表再下跌就不买了,他还可以继续买入——价值投资理念起码让巴菲特手里存下了大量的现金。对目前的股市来说,谁有钱买谁才是大师。(2009-03-21)

勇敢些,去迎接希望

◆ 在市场调整的时候,需要一些勇气,因为旁边充满着恐慌。但如果丢失了筹码,恐慌是消失了,但希望也不在了。前两次调整丢失筹码的人,现在虽然不再恐慌,但丢失了希望。勇敢一些,去迎接希望。(2009-04-20)

恐惧踏空还是恐惧套牢?

◆ 恐惧踏空还是恐惧套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在这几个月一直提出这个问题供有心的投资者思考,如果想清楚这个问题,将对操作会具备很强的指导作用,不管是长线的投资者,还是短线的投资者都是如此。在6124的时候,大部分的投资者非常恐惧踏空,因为经过28个月的上涨,每次的丢失筹码都是错误,投资者心中形成了强烈的恐惧踏空的情绪,套牢就变得不再恐惧。这个阶段,大部分的投资者是持有筹码为主,踏空是不再了,但套牢成为了事实。相反,在1664以来,经过73%的下跌,很多股票股价只有原先的一折二折,这个时候,投资者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害怕套牢的情绪,踏空反而不再恐惧。这个时候耳朵认同的声音就会倾向于空方。这个阶段,大部分的投资者是害怕套牢,所以筹码的锁定并不充分,筹码丢失后,套牢的可能不再,但希望也不在了,踏空成为了现实。补充一点:其实市场永远存在多空阵营,投资者的耳朵选择非常重要,只不过,6124因为恐惧踏空而喜欢选择多方,1664恐惧套牢而喜欢选择空方而已,但往往更加喜欢把责任推给声音的发出者而没有把责任归于耳朵。

学会分析各项现行指标

◆ 控制权毕竟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

谈谈IPO对市场的影响

◆ 其实市场永远存在多空阵营,投资者的耳朵选择非常重要。只不过,6124因为恐惧踏空而喜欢选择多方,1664恐惧套牢而喜欢选择空方而已,但往往更加喜欢把责任推给声音的发出者而没有把责任归于耳朵。写到现在,市场仍然在下跌,是留还是去?再次成为每个投资者信心重要的考验。愚以为,只要投资品是有价值,只要心存信念,就有希望。

理性面对市场传闻

◆ 这里边有一个理念问题,投资者愿意以货币的形式管理财富,还是以股票的形式,抑或是实物资产的形式?如果主要以货币的形式,资本市场的参与只是短期,这种状态的投资者就比较紧张,因为要想短线变现就需要每天研究。当市场波动的时候,恐慌就发生了。其

◆ 其实,任何东西都有波动。相对来说,资产价格上扬的最大受害者是持有货币者。如果是以证券的形式,资本市场参与的时间会比较长,其中必然会有波动,这是这种形式必然要承受的代价。

6124需要淡泊,1664需要勇气,现在需要坚持(2)

◆ 没有金融危机,就不会有便宜的股票摆在全球投资者面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点勇气。目前股市投资的机会仍然存在,乐观的理由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也是百年一遇的投资机会,下一次再遭遇,可能是数十年后的事情。6124点需要淡泊,1664点需要勇气,那么在现阶段则需要坚持。

题材股,镀金的石头!

◆ 一个旅人在旷野中行走,被一头凶恶的大象所追逐。他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恰好看到一空井,井旁有一棵大树,他赶紧攀着树根,藏身井中。有黑白两只老鼠正在啃噬着树根,四边有四条毒蛇吐着舌头,井底有一条毒龙正在向上张望。他心中万分惧怕。就在这时,从树上的蜂窝中滴下五滴香甜的蜂蜜,不偏不倚地落入了他的嘴中。他顿时忘记了恐惧和担忧,尽情地品尝起蜂蜜来。这是一个有名的佛教故事,借来警示牛市中后期的投资心态却是颇为应景

◆ “市场从短期来说是投票机,从长期来说是称重机”。脱离基本面即便暂时获得成功,但只要他不离开这个市场迟早会还回去,而且会输得很惨,N年后交过无数学费他才能明白理性投资的重要性。而股市新手有些人喜欢在股市里赌一把,开始或许赌赢的概率大于50%,因为他可能正好赶上了某只股票处在的上升通道里赚了一把;但在时间久了,赌输的概率会上升到80%甚至90%。

◆ 市场上每天热点在吸引眼球,越是高潮,故事越是动人,但投资这样的品种,就如同试图去接空中掉下的刀,是个危险的举动。

◆ 长久稳定的复利比短时间的暴利更为珍贵,总是幻想一年可以赚十倍的人,等十年后别人真的赚了十倍,他也许还在原地踏步。

内幕交易酿恶果

◆ 大霄先生经常告诫投资者要冷静、有耐力。山外青山楼外楼,股市这个社会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即使那些坐庄的人,也不知道哪天会不会突然翻船。快钱虽然赚得痛快,但正如《窃听风云》般,得善终者寡。寻找穿越周期高成长的优质公司,获取人生财务自由的乐趣,才是正道。

割肉与止损

◆ 每天担心市场每一个细节的波动,而不是关注自己所持有资产的真实价值,被大涨引诱得欢欣鼓舞,或者被阴线折磨得提心吊胆。经过股市的几番轮回,很多人才会明白严谨的投资纪律和平和的投资心态比选择好股票的贡献度更高,否则即使拿着金佛,也只能卖个木头价格。

◆ 彼得·林奇也提出过股市上一个现象,许多人总是留下满手的“烂股票”,而丢掉所有“好股票”,对于错误的决策不愿意认错。但是,在股市里长久的生存下去,止损是第一要义。1万元的本金,亏损10%止损,赢利11%就可以扳回;亏损30%,要赢利45%扳回,如果亏损50%,就要翻番才能回本了。

◆ 不要盲目割肉,学会勇敢止损,看起来是两个矛盾的建议,却是股市上的辩证智慧。

股民“三戒”(1)

◆ 第一要戒的是,“做短线,追求快速暴富”。很多人刚进入股市,喜欢做多做短线,见好就收,希望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实际上这是“贪心”又往往失败的投资行为。对普通投资者,大霄先生一直提倡抓住大势买进或者卖出就可以了

◆ 奥运行情还有多少可以期待?红7月有多红?这是媒体记者和股评家们难以回避的话题。但对于一名理性投资者而言,不到一个月的短期投资行为值得全身心去参与么?当时有位私募朋友信誓旦旦地说,今年全年就靠7月吃饭了,但我记得3月和5月,他都说过类似的话。让我困惑的是:如果大家都想在7月“吃香喝辣”,那谁是埋单的人?

◆ 二戒:“把长线投资当价值投资”。大霄先生也经常用很形象的比喻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如果时不时将播下的种子挖出,对种子是不利的,只会令挖出来的人睡觉当晚香些,但这样很容易痛失筹码,过一段时间的睡眠就不一定香了。但是,当种子已经涨成大树,苹果都快要烂掉的时候,如果还不摘,那就是另一个错误了。人们经常混消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两个概念,也往往唱着价值投资,却迷恋趋势投资的乐趣。

股民“三戒”(2)

◆ 熊市是价值投资最佳起点,价值投资本身也没有错,只是问题在于中国小散户们(包括很多机构投资者)不是像老巴那样吃透公司、人弃我取,反而喜欢追涨,在市场亢奋的时候做价值投资,所以也只是伪价值投资者。相比较股市而言,普通投资者往往投资楼市更为成功。笔者有位同事在2003年以4000元的单价在广州天河公园附近购入了100平方米的物业,虽然2008年房价出现调整,售价依然在万元以上。我向其请教,为何如此有敏锐眼光,能在谷底时成功抄底。她回答称,对于楼市并非有研究,只是当时陪朋友看楼后,计算了一下,如果买入物业,每月租金可达2500元,年回报3万元,年投资回报率超过7%,比存银行还要划算,所以就出手了,谁想就抄底成功了。

◆ 随着时间的变迁,估值越来越复杂了,有市盈率法、市净率法、现金流折现法等。现在用“混乱”形容股市并不为过,国际油价、美元汇率、CPI、PPI、GDP、加息预期、大小非、基金动向、政策预期……太多的因素纠结其中,让投资者雾里看花,不知如何下手。同样,放在2003年,一片风雨飘摇中的楼市,有几个人能看得到未来的趋势呢?坦白地说,楼市、股市这样的资本品,当泡沫破灭之后,杀伤力是惊人的。不过秉承“稳定现金流”的投资法则,则是相对安全的投资策略。对应于投资物业获得的租金回报,能够提供稳定分红的上市公司,同时分红率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股票,对于“耐不住寂寞”的资金而言,就是安全之选。

◆ 三戒:“沉迷股市荒废工作”。当然,对于众多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应该戒的是,为了炒股荒废了本职工作和家庭。罗杰斯曾经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投资致富的轨迹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拥有热情,愿意不断地学习、做功课,发掘别人还没有看到的机会,这是我永恒不变的投资哲学。”的确,股市,改变了和改变着很多人的命运,大多数人并非不可以拿到转动命运的轮盘,只是看是否同时具备天分、勤奋和坚毅。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是以证券投资为主业,必须要权衡为了投资在时间付出的得失。一位朋友在2008年除夕那天发来短信,“最近两年在股市上收获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从今天起我清仓了,2008年最大的投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多陪陪家人。”

判断拐点的艺术

◆ 但我们相信,尽管一个人的命运无法反复轮回,但股市可以。终究有一天人们会再次在财富的梦想中欢歌,而忘却今天的痛苦,只是可能已经物是人非。熊市虽然残酷,却伤人不深;牛市很美好,却是要吃人。

来自熊市的思考

◆ 在A股的历史上,牛短熊长的现象较为明显,必然有其原因。每次牛熊转换的客观原因都有不同,但是人性从来未变。东方人骨子里赌性偏重,而大多股民后知后觉,往往重仓压在牛市后端,形成层层压力沉重的套牢盘。细心的朋友可以做个调查,身边没有被套牢的股友有几人?持仓在手是为求解套良机还是真正愿长线持有?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每次反弹都是昙花一现,因为有人陆续离场。再思考一个问题:惨痛割肉出来的人,再度进场搏杀的可能性又有几大?在牛市后期,社会平均风险偏好大增,而在熊市中则明显偏保守。

◆ 其实很多投资者一直混淆着机会成本和历史成本的概念。怎么说?比如持有一只股票A,买入价是100元,那么历史成本就是100元。如果股票跌到了50元,很多人不愿意卖了,希望股票涨回到100元的时候解套出局。为此惯用的理由和口吻是:反正跌这么多了,就放着吧。实际上他是以历史成本在核算自己的投资。然而,股票A能否涨回到100元,依然还是未知数。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应该关注的是资产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历史成本。如果用历史成本的思维来理解,把前叙的股票换成从200元跌到50元的股票,可预期的回报率是不是更高?不能因为股票A跌了50%就不肯卖,怕卖在地板上。股票A下跌了50%,并不是我们持有它的理由,而应该深入分析未来这只股票是否真的有空间?

◆ 笔者认为熊市中所有投资者都不应该脱离股市。答案非常简单,亏损虽然普遍,但真正亏损的只是那些在股市3000点以下时完全与股市脱离接触的那群人。那些与市场始终保持接触的投资者只是少赚了而已。很多人认为自己可以远离股市,却往往在最疯狂的时候杀入场内。

◆ 对于熊市中抄底的技术,笔者认为投资者不必去刻意捕捉“最佳击球点”,因为这往往是徒劳之举。价值投资者们会感谢熊市带来的低估买入机会。熊市末期最关键的不是种子什么时候开花结果,而是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去播。对于看好的公司,不妨在熊市末期尝试性建仓,当然建仓的速度要控制,因为在真正的底部出现之前,我们是无法判断的,但是部分介入有利于我们把握先机。巴菲特老先生抄底也是蚂蚁搬家式的建仓,我们何不学习下呢?

投资外因:政策与流动性

◆ 他有一句名言:“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发不出股票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国家需要的时候,投资的胜算一定很高,这也许是我和其他研究者考虑问题出发点不一样的地方。以我19年从业经验判断,跟着国家队走,从来没有错过。”所谓的国家队,正是社保基金,在大霄先生的言论中,也常常提到社保基金的动向。关注社保,不因为是国人的“养老钱”,更是因为它也是长期投资者,和他的投资理念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