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 ([日] 野口悠纪雄) (Z-Library)》
野口悠纪雄 33个笔记
前言
◆ 故事中,爱丽丝穿过镜子来到了奇幻世界,红皇后是该世界里的一枚棋子,她告诉爱丽丝,在这个世界里,人必须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范·瓦伦根据这个典故为自己的生物进化理论命名,即红皇后假说。
第一章 日本人没有察觉到泡沫经济的崩溃
◆ 以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日本国民本可以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但是经济泡沫引起的资源分配不均,让日本国民还没享受到富裕的生活就跌落谷底。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在道德上比“罪恶之都”更堕落。有人说“好怀念泡沫时代,希望再来一次”,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啊。对于泡沫时代,我感到的只是愤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承受了巨大的损失。日本被“上帝之锤”狠狠砸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泡沫经济崩溃,整个日本还在“宿醉”中
◆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办公室白领女性们开始流行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很多白领女性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选择辞职,然后拿着离职金和失业补助去国外旅行,等玩了一段时间后再回国重新找工作。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90年代。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很多人在国外旅行回国后,发现工作越来越难找了。当时很多人还觉得不可思议,觉得怎么会没有工作呢。
◆ 当时的日本人坚信“日本比美国强大”。有一件事能够明显反映出日本人的这种思想。1992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日,在晚宴上,乔治·布什吐在了坐在旁边的日本首相宫泽喜一的膝盖上,并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当时,很多日本人都觉得,“美国总统摔倒了,日本首相扶起了他。这就是日美关系的象征,日本就是比美国强”。
“复合萧条论”的错误
◆ 并不是因为银行不给贷款,企业才无法进行设备投资的,而是企业没有了投资的欲望,因此就会导致利率下降。也就是说,原因不在于放款方,而在于借贷方。导致设备投资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让日本失去了国际市场份额。
◆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IT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种叫作MS-DOS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诞生了。但是,要想会使用必须要读厚厚的说明书。我只记了一些基本的指令,之后就交给我的研究生学生们了。现在看来这确实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因为现在即使记着MS-DOS的指令,也没有任何用处了。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一种能够通过本地电话线经由调制解调器连接互联网的方式出现了,也就是“拨号上网”。当时,某报社策划了一个项目,想要利用这种新的上网方式与美国学者进行对话。于是我去电话局买了一个调制解调器。但是,我们试了好几次都连不上,很辛苦。此外,这个时候,硬盘诞生了,取代了之前的简易盒式磁盘。但是,硬盘存在的问题是,若最初不进行设置就不能使用,也就是说操作非常烦琐。即便打电话问制造商,制造商也只会推脱说“与简易盒式磁盘的操作是一样的”。于是,我让从中国台湾留学回来的研究生去操作硬盘。
制造业由垂直一体化走向水平分工
◆ 如果推行宽松货币政策,那么日元就会贬值。在日元贬值的过程中,物价就会上涨,然后企业的利益就会增加,股价也会相应上涨。但是,这也只不过是暂时现象而已。尽管如此,日本政府还是想通过宽松货币政策使日元贬值,从而摆脱通货紧缩。
◆ 虽然英国的制造业一片惨淡,但是在信息、知识领域,英国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1986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实行了史称“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金融改革,更加推动了这一趋势。金融机构之间开始产生激烈的竞争,英国的金融机构几乎都被淘汰出局,留下的只有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外资金融机构。这一现象通常被人称作“温布尔登现象” 。但是,这一改革也推动了只有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才能生存的现象。
◆ 温布尔登现象,原本是指在英国举办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中,却几乎没有英国选手出场,十分讽刺。后来用于经济领域,指某个国家虽然已经成为国际性活动的场所,但是活跃着的却都是外国人。——译者注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金融大崩溃
◆ 泡沫经济崩溃后,这个“空中楼阁”很快就垮塌了。曾经在泡沫经济时期,卖到3000万日元的皇家草甸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权益,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暴跌至数十万日元。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是国民背负着重担
◆ 雷曼事件后的美国,在极短时间内处理了问题。在这一点上,日本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之所以日本花费了很长时间,是因为人们认为“地价和股价的下跌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所以在此之前,掩盖问题就可以了”。例如山一证券,为了掩盖亏损问题,进行“放飞”处理。这是将一家企业的损失转嫁给其他企业的复杂操作。这个秘密被揭开是在山一证券破产之后。其他金融机构的操作也是大同小异。人们认为危机是暂时的,也不是没有依据。因为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衰退也是暂时的。但是,人们没有认识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因为世界经济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问题。
被当作替罪羊的人们
◆ 日本社会无法应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是因为日本人对组织过于依赖,且太相信组织。人们都认为组织会永远持续下去,无论如何肯定是能依靠得住的。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基本上也处于同样的状况。无论是1983年的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还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都反映出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缺乏掌控局面的能力,其背后也是人们对国家的毫无限制和根据的依赖心。我们都知道,仅依靠国民对国家的信任是不可能维持社会的。苏联存在的问题,伴随着国家的解体,得到了解决。而日本没有出现国家崩溃的情况,所以最终选择以把责任推给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苟活下来的日本社会,简直是病态。
第四章 21世纪日本经济的虚假繁荣让改革渐行渐远
◆ 所谓日元套利交易,是指对冲基金或个人投资者用借入的低利率的日元资金购买美元,运用美元资产进行的交易。虽然这是一种投机性交易,但只要日元不升值,就能获得与日美之间利息差相当的收益。日本政府从2003年开始的大规模汇率干预,让全世界认为,日本政府不允许日元升值,要让日元对美元汇率不低于1美元兑100日元。于是,日元套利交易更加促进了日元贬值,这一结果完全符合日本政府控制日元升值的目标,而同时也导致了“投机引发投机”的泡沫状况。
逆时代潮流而回归日本的工厂
◆ 当时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水平分工的生产方式,而日本企业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然而,日本企业认为这种方式是防止技术外流、优质高效的生产方式。同期的苹果公司早已改变了之前在国内生产的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从iPod的生产开始,苹果公司将其生产方式转为水平分工的方式,将产品最终的组装交给中国的富士康公司来完成。这就是制造业的新形态“无工厂化”(fabless)。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什么,只要看看之后夏普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发展,就很清楚了。夏普之后被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吞并,而苹果公司则成长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
◆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第五章 美国房地产泡沫和雷曼事件
◆ 硅谷是房价上涨最为明显的地区,因此当地的报纸上频繁出现一些讨论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的报道。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就是“泡沫”。其论据是,房价的上涨率远远高于租金的上涨率,部分地区的租金在下跌,但房价却在上涨。然而,房地产商却认为这不是“泡沫”。因为“房源供应有限,所以今后房子价格依然会上涨”(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自身从事房地产行业才这么说)。当时美国房价的上涨,从其迅猛的上涨速度和异常高的价格来看,很明显就是由房地产泡沫造成的。但是,硅谷的IT产业发展得非常迅速,甚至让人感觉不到“泡沫”的存在,这也是事实。
◆ 虽然房价高,但是只要房价持续上涨,把手里的房子卖出去就能赚取差价。所以很多人的想法是“反正总会升值,买得多贵也没关系”。人们买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房子在将来一定能升值”。与收入相比,房子的价格已经离谱,很多购房者就只能期待将来房子能升值。然而一旦房价下跌,这些购房者将面临很严重的问题。这一点当时就可以预料到。
◆ “转卖产生巨额利益”是泡沫经济的显著特征。资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其本来有使用收益,但是当资产与其使用收益相差甚远时,那么增长的就只有资产价格,而非资产价值。这种现象在美国的一些地区确实存在。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拉斯维加斯,其房价的上涨率异常高,就是投机造成的。与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不同,美国国民投机的对象不是空地,而是住宅。据说很多人都没有去实际看过房子就买下了。可见,这些购房者并不打算住在拉斯维加斯,而只是为了转卖房子才购买的
美国房价暴涨,丰田车大卖
◆ 到了20年后的2004年和2005年,丰田汽车大量出现在美国已经完全不被美国看作是威胁了。这是因为美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完全不同于20年前了。当然,美国依然还有汽车产业。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它已经不再是美国经济的象征。如今,像苹果公司这样采用水平分工生产方式的制造业、谷歌这类IT相关的新服务行业,或者金融等领域的企业,已经成为美国产业的中心。因此,汽车产业的衰退已经不是多么重大的问题了,不会撼动美国的政治。
雷曼事件
◆ 日本的经验并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首先,日本的反应太慢了。在日本股价泡沫破裂后的第八年,日本政府才第一次对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注入。但是,美国在雷曼兄弟破产后的一个月左右就开始投入资金进行救助。“轮到日本出场了”这类的言论,真是让人莫名其妙。即使日本说出“处理金融危机必须要快速”这样的建议,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只会让人觉得可笑。其次,对于不良债权的处理,日本政府是以极其不透明的方式来进行的。如第三章所述,就连投入了多少公共资金,以及这些损失又是怎样被分担的都不说清楚,而且,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第六章 日本的“出口立国”模式彻底崩塌
◆ “是企业内部的改革让日本经济得以复苏”这一说法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日本经济的本质还是老样子。日本的出口增长并不是因为出口产业的实力增强,拥有真正的竞争力,而是因为出口增多和日元贬值,使得日本出口产业的价格竞争力远超出产业自身实力,所以才能实现增长。
东日本地区可能会成为无人地带
◆ 虽然日本经历了如此大的灾难,但这一年的春天依然和往常一样,梅花照常盛开,樱花和桃花也灿烂绽放。这些灾难丝毫没有影响到大自然的循环往复,一年四季依然正常,好像大自然对人类世界毫不关心,想想觉得真是残酷。
欧元危机导致日元升值,日本股价下跌
◆ 日本经济的一般规律是:当日元贬值,企业利润就增加,股价跟着上涨;当日元升值,企业利润就减少,股价随之下跌。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元开始升值,股价也跟着下跌。
我们这一代人的21世纪头10年
◆ 一直以来我都对日本的经济政策争论抱有很大的不满,但当我看到郑京和用她优美的演奏让整个音乐厅都充满了浪漫感动的气息时,那一刻,我强烈地感觉到,什么股价、汇率,抛开这些,人生真是值得好好一过啊。2014年,我对虚拟货币产生了兴趣。也是在这一年,乌克兰发生危机,网上曝出了很多当时乌克兰的照片。其中有一张路障的照片,照片中,路障上放着献给遇难者的花束,旁边贴着一张海报,上面是比特币的徽标和一个二维码,下面用英语写着“Ukrainian revolution ask for support in Bitcoin”(乌克兰革命需要比特币的支持)。
第八章 安倍经济学和异次元货币宽松政策带来了什么
◆ 一直以来,日本政府讨论各种政策的前提都是,认为市场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一般在讨论是否要增加基础货币时,其默认前提是市场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自然要增加贷款。但是,现实情况是,如今的日本社会并没有资金需求。这里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牵着狗去公园散步,当狗精神振奋想要跑起来时,我们可以拉住绳子不让它跑,但是,如果是一条筋疲力尽的狗,那么我们即使推着它,它也不会动。货币政策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整个经济环境健康,且市场上有资金需求,那么就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等支出。但是,当经济不景气,市场上没有资金需求时,无论多么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不会刺激支出。也就是说,通过货币政策,可以“拉”住经济,但不能“推”动经济。因此,当市场上没有借贷需求时,即便增加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也不会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基础货币显著增加,货币供应量却几乎没有增加的原因。
关于长冈实的记忆
◆ 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首先,判断正确、有预见未来的能力是必需的。但是,具备这两点,也只能胜任参谋,而作为一线领导,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更核心的能力。那就是能够获得部下的信赖。也就是说,让部下能有一种“只要跟着这个人走就不会错”的信任感,同时还有一种“希望得到这个人的评价”的愿望,甚至到了“付出什么都可以”的程度。长冈先生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领导者。拥有这种领导者的组织才是强大的组织。如果是政府机关,无论拥有多么强大的权力,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者,那么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点事情就崩溃瓦解。这几年,政府机关和大企业被曝出了各种各样的丑闻。这些组织的领导者似乎都缺乏上述的那些能力。在这些领导者的手下工作的人,想必很辛苦。让人不禁感慨,如今的日本社会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 他最大的“杰作”就是“骚扰电话事件”。有一次,他们一群大藏省的“损友们”出去喝酒,席间,他给同期的一位同事的家里打电话,说:“你好,这里是麻布电话局,接下来要测试电话线,请敲打锅具,发出一些大的声音。”
第九章 日本未来应该做的事
◆ 未来的日本必须应对和解决的课题有以下三个。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劳动力不足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的问题。第二,要紧跟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尤其是要应对中国的快速发展。第三,弥补改革的滞后,尤其是要改变商业模式,发展效率高的新产业。
新兴产业的出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选择适应世界趋势,将产业结构转变为以信息产业为核心,还是执着于制造业,决定着发达国家的命运。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已经成功转型,而日本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则依然执着于传统制造业。
◆ 日本经济要想摆脱现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开发。但是,日本几乎没有这类新型的高科技企业,这就足以证明日本并不擅长新型技术,也就是信息相关技术的开发。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日本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放宽限制。在日本政府提出的增长战略中,“放宽限制”就像口头禅一样多次被提及。但是,所谓的“放宽限制”大多都是表面上的一些措施,并没有真正触碰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日本经济无法弥补过去的落后,就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在拖后腿。要想改变社会结构,就要缩小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此外,国民也必须认识到,改变社会就需要新的服务和新的产业领袖。否则,日本的各种限制无论过多久都不会改变。如果这些变化真的能够实现,日本经济就有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
◆ 在日本,想去海外工作的年轻人似乎非常少。提到就业,年轻人们从一开始就只考虑在国内就业,几乎没有想过去海外。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去海外工作,但是他们更乐意的方式是,在日本的公司就职,然后成为驻外员工。这样一来,公司就会承担其出国和居住等相关费用和手续,签证的办理也由公司负责,自己就可以安全地在海外工作了。总而言之,他们就是不想去海外的当地企业就职。也就是说,进入公司这个“安全舱”,然后在其庇护下去海外工作,这种方法更适合日本人。想让他们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地方工作是不可能的。
◆ 不过,一个新的故事已经开始。……这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是他逐渐熟悉迄今为止还不知道的、新的现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部新的小说题材,可是我们现在的这部小说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