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2版)》 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DeWitt)


◆ 第1章 世界观

一个观点如果即使本身发生变化也不对其所在的观点体系产生实质性改变,那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围观点。

总之,我们只能为我们所秉持的极小一部分观点拿出直接证据。对我们的大多数观点(也许是几乎所有观点)来说,我们之所以秉持这些观点,主要在于它们可以跟一个很大的、其中各个观点相互联结的观点集合拼合在一起。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秉持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跟我们的世界观拼合在一起。

◆ 第2章 真理

所以,总结一下,根据真理符合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独立、客观的现实相符合;决定一个观点为假的因素是这个观点没能与那样的现实相符合。

在这里列出个人主义融贯论和以科学为基础的融贯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在融贯论这个理论类别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小类别。由于不同种类的融贯论的主要区别在于考虑了哪些人的观点,同时,存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具体考虑了哪些人的观点,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可能存在大量差异巨大的融贯论。

从本质上讲,知觉表征论的核心是:感官为我们提供了外部世界各种物体的表征(对视觉来说,这些表征大致类似图画)。同样地,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不过,这个观点同时也有些有趣的推论,而这些推论却直接影响了真理符合论。这些推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这个观点意味着我们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这个世界都是隔绝的。更具体地说,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自身感官所提供的表征是否准确。

如果自身感官为我们提供了外部世界的表征,那么接下来一个合理的问题就是这些表征是否准确。正如我们刚刚讨论过的,要评估感官提供的表征是否准确,我们需要把这些表征和表征所代表的事物进行对比。然而,让我们再看一看图2-1中萨拉的意识图解。假设萨拉想评估她关于苹果的视觉表征是否正确,要达到这个目的,她需要把苹果的视觉表征与真正的苹果进行对比。但是,萨拉没有办法这么做。萨拉不能把苹果的视觉表征与真正的苹果进行对比的原因是她无法从自己的意识中走出来。从萨拉的角度来看,她所能运用的都在她的意识里。

这个情形就像是为了评估恶魔塔照片的准确性而把照片和恶魔塔的地形图或者恶魔塔周围道路的地图进行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对比是在两个表征之间进行的,而评估表征准确性所需要的对比,也就是表征与这个表征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对比,并没有进行。这个推论说明,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评估感官给我们提供的表征是否准确,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现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总之,尽管我们都认为自己的体验来自于“正常”的现实,但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些体验不是来自于某种《全面回忆》情境植入我们大脑中的现实。简言之,我们无法确定现实真正的样子。

总结一下,个人主义融贯论似乎会陷入一种让人无法接受的相对主义。另一方面,团体融贯论似乎避免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但是同时又带来了几个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不管是真理融贯论还是真理符合论,对关于真理的核心问题,都无法提供让人完全满意的答案。

甚至“我有一个身体”的观点也经不起测试,因为可能邪恶骗子正在往我没有实体的大脑中植入身体的图像。那有没有观点经得起这个测试呢?也就是说,是否存在可以让我们感到完全确定的观点?笛卡尔认为他找到了至少一个这样的观点,就是他的名言“Cogito,ergosum”,也就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表示,这是一个可以让他感到完全确定的观点。

◆ 第3章 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我猜测你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源于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物体在我们观察不到的时候就不再存在了。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一个判断,那就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大部分物体是稳定的,即使在没有被观察到的时候,仍然保持存在”。对此,我们深信不疑,而这正是我们认为抽屉里有一支铅笔的根源。

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来就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相当清晰的区别,也就意味着事实是事实,而观点仅仅是观点。然而,两者之间实际上没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区别,至少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或者一个人自身的世界观中不会有这样的区别(在这里,可以再考虑一下“书桌上的铅笔和抽屉里的铅笔”的例子)。从一个人自己的世界观来看,那些他感到深信不疑而又有强有力证据支撑的观点似乎就是事实。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事实只是对我们来说看起来像事实,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只有经过仔细思考,有时在思考过程中还要克服极大的困难,然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所秉持的某些观点更偏向于以经验为基础,而另一些观点则更偏向于以哲学性/概念性观点为基础。

◆ 第4章 证实与不证实证据和推理

证实推理是一种归纳推理,而不证实推理则是一种演绎推理。证实推理的归纳推理性质和不证实推理的演绎推理性质都具有一些重要影响。要理解这些影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不同之处。

这就是归纳推理的特点:在一个好的归纳推理过程中,即使所有前提条件都是真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有可能是错的。相比之下,在一个好的演绎推理论证过程中,真的前提条件就保证了真的结论。也就是说,在一个好的演绎推理论证过程中,如果所有前提条件都是真的,那么其所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真的。

证实推理模式和不证实推理模式是科学领域内外两个常见的推理模式。一方面,证实推理模式由于是一种归纳推理模式,因而无法在证明一个理论正确的同时保证这一正确性不受质疑。因此,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不管有多少可以证明其正确性的证据,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除此之外,在实际的例子里,归纳得出的证据和归纳推理通常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证实推理模式及证据往往远没有它们乍看起来那么直接明确。另一方面,不证实推理模式是一种演绎推理。然而实际上,由不证实推理模式得出的证据往往同样很复杂。具体来说,通常不证实推理模式涉及大量辅助假设。因此,通过不证实推理模式得出的证据只能表明要么是所使用的理论不正确,要么就是一个或几个辅助假设不正确(经常出现的是后者)。因此,不证实推理模式及证据同样也远没有它们乍看起来那么直接明确。

◆ 第5章 奎因-迪昂论点和对科学方法的意义

笛卡尔这个方法的基本问题是,它不足以成为一个基础。简言之,在寻找关于这个世界的必定为真的起始点时,笛卡尔的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的问题是一样的,也就是,似乎不存在得到一致认可的、必定为真的起始点。尽管,一个人至少可以在“我存在”(至少作为一个思考主题存在)的主张上找到某些确定性,对这一观点可能有更多共识,但是这个观点同样太单薄了,无法成为进行知识构建的基础。

◆ 第6章 哲学插曲:归纳的问题和困惑

总之,每一天他们所处的世界都与前一天有一些不同。由于自己所处的世界始终在变化,这两人不知道每天会遇到什么。对他们来说,未来不会像过去一样。因此,他们无法对未来做出那种我们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归纳推理。(大概他们所能做出的唯一一种关于未来的归纳推理,就是未来不会继续像过去一样,而这当然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帮助的推理结论。)所以,要理解休谟的归纳问题,应认识到的第一个关键点是:前面提到的那句话,也就是未来将继续像过去一样,是每一个关于未来的推理所必需的隐含前提,尽管通常都不为人察觉。

总结一下,休谟的观点是每一个归纳推理都依赖于“未来将继续像过去一样”的隐含前提。但是,用来解释支撑这个隐含前提的主要(似乎也是唯一的)方法是循环的,因此,看起来这个关键的隐含前提无法得到足够支撑。所以,关于未来的推理依赖于一个无法得到支撑的假设,这些推理从逻辑上也就无法得到支撑。

休谟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从逻辑上为我们关于未来的推理提供依据,而他的答案是:我们不可以。

◆ 第8章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对工具主义者来说,一个适当的理论可以给出预言和解释,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反映或模拟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而对现实主义者来说,事情恰恰相反,一个合理的理论必须不仅可以给出预言和解释,而且要反映现实事物的真实情况。

真理符合论的支持者认为真理是符合现实的观点,而真理融贯论的支持者则认为当一个观点可以与一个整体的观点体系相融合,或者说是拼合在一起时,那么这个观点就是真理。因此,接下来的疑问就会是真理的符合论和融贯论是否与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相连。

◆ 第9章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的宇宙结构

总的来说,目的论解释是从目标、目的或功能角度提出的解释,而机械论解释则是不使用目标、目的和功能的解释。

◆ 第14章 哥白尼体系

他认为有很多各种各样客观存在,但又没有实体的永恒“形式”。这些形式是知识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相对于仅仅得到一个信念或观点,当我们得到了知识时,我们的知识就是关于一个或多个这样客观存在,但又没有实体的永恒形式的。举个例子,当我们知道了毕达哥拉斯定理,或数学中的其他真理,我们所得到的知识并不是关于地球上某种物体的(比如,画在纸上的三角形),而是关于一个客观存在,但又没有实体的永恒形式的。

◆ 第20章 新科学和牛顿世界观概述

回到向地面下落的钢笔的例子,请注意钢笔和地球之间似乎不存在联系,并没有橡皮筋把地球和钢笔绑在一起,也没有细绳,什么都没有。然而,尽管如此,钢笔在被松开以后仍然向地球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力听起来并不像是科学,而像是魔法。

牛顿世界观也随时间推移而经历了发展,不过一个机械论的、像机器一样的宇宙一直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这一世界观的核心观点。

◆ 第21章 哲学插曲:什么是科学定律

反映无例外的规律性似乎是科学定律的一个关键特点。

◆ 第三部分 科学及世界观的新近发展

与17世纪发生的情况一样,我们看到某些我们一直认为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在运用了新近科学发展的视角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 第23章 狭义相对论

光速恒定原则是狭义相对论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之一

◆ 第24章 广义相对论

火星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转并不是火星与太阳之间相互的吸引力或者说万有引力的结果。相反,与其他运动的物体一样,火星沿直线运动。然而,在一个弯曲的空间中,“直线”其实是测地线。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根据广义相对论,像太阳这样的物体会导致时空曲率。根据广义相对论方程式,这个曲率之大,会使火星运动所沿的测地线变成围绕太阳的一个椭圆形。换句话说,在广义相对论中,像火星和太阳这样的物体之间不存在吸引“力”。事实上,火星只是沿直线运动,但是由于时空曲率,这条直线变成了围绕太阳的一个椭圆形。

◆ 第28章 演化的哲学与概念影响

生命及其蕴含之力能,最初注入到寥寥几个或单个类型之中;当这一行星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则循环运行之时,无数最美丽与最奇异的类型,即是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而来、并依然在演化之中;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弘。(Darwin,1964

◆ 第29章 世界观:总结思考

我认为,相对论真正更重要的影响是,它深刻表明了在一些看起来显而易见的命题上,我们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或者换句话说,它表明了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伪装成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是多么容易。举个例子,我认识的所有人在了解相对论之前都认为空间和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且把这当作一个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

再来梳理一下: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宇宙被看作像一个生物有机体,各部分分别发挥其作用,从而共同实现天然的目标和目的;在牛顿世界观中,宇宙被看作像一台机器,各个部分通过推拉与其他部分发生相互作用,与机器里的零部件彼此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一样。这类隐喻既很有魅力,又很有用——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方便而又简单的方式来总结对宇宙的整体观点。不过,新近的这些发现都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它们所主张的宇宙与我们经历过的任何事物都不一样。